风险雷达

A股已经站在史诗级超级牛市的起点!上证15000点!

2022-11-09 09:30

王阳明在明帝国中后期,就已经提出了“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行”的观点。在过去500年的长历史周期的各国资本市场上,类似知行合一的指导原则使得基于现实环境的系统性认知变成执行成为捕捉资金趋势有效果的行为习惯。

如果仅仅只是对产业生命周期、央行货币政策、企业发展趋势了解到宏观的非细节的“知”的部分,基于金融行业了解到的则是理想环境下的想象中的资本市场,在西方哲学里面,类似的情况通常被视为乌托邦,在一定预设环境下某一些理论正确,但在我们这个宇宙大概率不可能完全成立,因为“随机性”往往才是现实世界的基础,尤其是系统非常复杂且变量很多的金融环境。

进入2022年第四季度,全球的经济环境和资本市场均已经进入非常尴尬的局面。据华尔街的部分金融机构的分析,宏观经济情况与资本市场的相关度不会太高。

通常来说,资本市场的中长期趋势往往与货币环境高度相关,但也并非独占因素,准确点来说是多种因素互相影响,这也就要求对经济环境的债务周期、宏观经济发展情况、产业结构、产业生命周期、央行货币政策、企业发展趋势、群体行为习惯、个人情绪和决策动机、居民储蓄率、贷款等因素有比较系统性的了解,且需要秉持他者的视角去审视这些数据和各行各业的人在工作中看到的真实情况在整合之后形成的更具层次感的真实结论,综合这些已知事实,最终我们才能形成对企业、行业、资本市场有基本的客观认知,才可以对风险趋势有丰富的了解。

全球经济是一个整体,每个部分在其中都会互相影响,当今世界最核心的经济体仍然是以美国为核心的英美经济体系,加拿大、英国在半核心的位置,德国和法国在次核心的位置,日本和韩国在边缘,而中国和越南则在边缘之外。美国依靠资本赚取全世界的利润,中国依靠制造业慢慢形成一个较小的独立体系,且是相对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虽然在经济中心之外,但也会受到中心地带经济动荡的影响。

纽约,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即使你不愿意承认,客观来讲,目前这也是一件不可能绕开谈的事实。

500年以来,世界的经济中心,从阿姆斯特丹,逐渐转移到伦敦、巴黎,然后才慢慢向纽约转移,这套以西方自由市场规则为主的经济体系已经正常运行了多年,每一次的繁荣和萧条呈现出规律性的经济周期。

在前现代的世界中,15~17世纪的北京、杭州、佛罗伦萨、罗马已经因为通货膨胀、缺乏金融制度、没有央行等原因,当地社会从大范围的经济危机,逐渐演变出社会危机。由于当时全世界并未完全整合成一个整体,早期的经济危机一般只会影响到局部。

第一个真正建立起现代资本市场雏形的是荷兰,在17世纪中期,由于西班牙缺乏契约精神,战乱不断,源源不断地热钱就从西班牙等地流向已经在向公民社会转型的荷兰,荷兰盾也在荷兰发展成帝国后成为世界第一个国际性储备货币,呈现出投机性的资本市场也开始逐渐出现在历史舞台,走到聚光灯下。

通常来讲,近500年,荷兰盾、英镑、美元均是在货币发行国成为帝国之后,才会成为国际性储备货币,因此近几年经常谈到的人民币国际化实际上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景,短期内不可能实现,因为人民币国际化且成为世界性储备货币需要同时具备至少以下几种条件:

1、政治秩序稳定且可持续,可适应不同系统性危机。

2、占据科技领域中高端产业链的绝对话语权,创新型研发能力强,产业利润高。

3、军事力量扩及全球,在遥远的区域拥有成体系的海外基地。

4、自发性的文化产品井喷式出现,且对全球产生文化吸引力。

基于这些历史事实所形成的周期性规律,恐怕要等中国能够决定和掌控南非、阿根廷的未来时,才会有人民币完全国际化。

因此在近10年,中美处于相持阶段的历史时期,依靠人民币国际化或大幅度升值推动的牛市,这完全是一种幻想,接下来出现的牛市,基本上是因为其他因素推动,不可能是人民币国际化。

经济体每过7~10年会经历一次经济危机,每过50~100年会经历一次影响深远的金融风暴,并带来大萧条。

这些时间的尺度是对多个不断发生的类似的经济危机时间尺度进行的的模糊计算,并非精确计数,经济系统非常复杂,互相影响因素多,因此时间尺度会受到各种事件的影响。

从英国击败西班牙人开始,在1588年之后的英国就开启了通过疯狂借贷建设国家和刺激企业发展的路径,这样的特性推动了债务周期反复出现,在债务周期早期,依靠借贷和发行货币刺激经济发展,到了繁荣顶端,经济体开始收缩货币,给经济降温,经济体逐渐出现借贷远远高于赚钱的速度,此时进入还贷的阶段,作为普通人我们的感受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批量倒闭,赚钱越来越难,经济陷入萧条。

现在的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均进入债务周期的末尾阶段,在这个阶段,所在社会通常会出现政治秩序混乱,金融危机爆发的概率越来越高,且深度和广度远比过去任何一次要更加强烈。

在这一阶段,通常来说,会有新旧两种经济体系互相转换的现象,繁荣伟大的旧经济体系开始衰弱,逐渐怀念过去的荣光,被讥笑的新经济体系逐渐走上台前,从完全被质疑到逐渐被世界认可并大量吸收全世界的资本、技术、人才。

现在的美国,经济陷入萧条,金融危机突然爆发的风险越来越高,不少金融机构和企业家认为是在2023年发生;中国的经济在经历完上一轮比较小的经济周期后,进入新的循环,此时在债务周期的早期阶段,也就是通过宽松货币环境,推动技术创新,做大资本市场的吸金能力的阶段。

在这样一个新旧经济体分道扬镳的阶段,新经济体必然受到更多的不信任,毕竟新经济体没办法证明未来会更好。

16世纪的英国被同期的西班牙帝国认为是苦寒之地,孤悬海外,缺乏文化的区域。

19世纪的美国被同期的大英帝国认为是一个没有法律,没有家世背景,没有文化的区域。

现在轮到中国了,同样现在英美各国认为中国是一个远离世界中心的偏僻区域,且没有文化。

质疑中国的方方面面已经形成一种常态,认为中国是奇怪的不信教的远东蛮夷,这种西方中心主义的观念已经根植于现代文化习俗中,非西方的都是不好的,成为现代文化底色的一部分,同样也包括影视作品和教科书在这样的西方华语体系下自由生长,这样的想法同样被中国国内的部分人习惯性接受,同样也形成了对中国资本市场从根本上的否定和质疑,即使有一丁点对资本市场的改变,都会迎来习惯性的否定。

这是为什么只要A股涨起来一点点,就立刻有大资金离开的原因之一。

资本市场的短期涨跌很大一部分看的是未来预期,如果从文化层面就开始否定中国,那么自然也不会有长期资金愿意待在中国的资本市场,毕竟假设一个市场是没有未来的,它自然是不存在好的预期,没有好的预期,上证指数和大部分企业股价长期处于低价位,这也就很好理解了。

中国在过去100多年中经历了漫长的坎坷经历,资本市场开开关关也持续了多次,19世纪最后几十年晚清在上海设立了证券交易所,封建帝制结束后;民国再次设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至1949年关闭;暂停了近40年的股票交易,到1991年再一次迎来新一轮的深圳和上海交易所的建立。

将这些历史看做一个整体,资本市场从1870年洋务运动以来,经历了漫长的百年激荡,早期的高度投机,没有安全感,到最近20年出现价值投资的理念,虽然成熟市场仍然没有降临,但价值的理念在茅台这只股票上演绎的淋漓尽致,从90年代末上市,穿越牛熊,从30块钱左右的价格涨到去年最高的2600元/股。

美国早期的证券交易历史还没有这样动荡,纽交所在纽约一棵树下成立后,就稳定发展下去,但资本市场也经历了近百年的暴涨暴跌的不安全岁月,不断地制造繁荣,不断地制造经济危机,直到20世纪伊始,经济濒于崩溃的美国才建立起美联储,起到央行的作用,发行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进行监管,实际上也是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方式之一。

在没有美联储的时间里,美国华盛顿的官员只能去往全美各地,挨家挨户上门,苦口婆心的请求企业家、投机者、金融公司不要做空美国经济,给美国经济留一点活路,如果有可能,顺便拯救萧条的经济。

中国的资本市场基本上摸着美国过河,金融方面大部分制度学习美国,同时做出了部分本地化改革,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资本市场。

许多人嘲笑中国的A股常年留在万年不变的3000点,实际上,因为媒体只有3分钟记忆,根本记不起来曾经是什么样的。

在90年代后面几年,同样有A股常年留在万年不变的1000点的说法,后来是2000点,每一次都是相似的表达,相似的失望,但A股一步步向前发展,上证指数从1991年的两位数,发展到今天是3000点。

A股同样呈现出规律性的周期,这些周期性表达将货币政策、经济环境、投机心理、价值投资、企业未来预期都包含在其中。

90年代最初几年,1991~1993年开始了两次暴涨暴跌的牛熊市,呈现双峰结构,然后进入萧条阶段,很符合刚建立起的资本市场必然会有的特点,充斥着海量的投机行为,市场监管方也处于摸索、学习、试错的阶段。

1997年,国内经济陷入了三角债窘况,为了拯救经济,国企大批量裁员,形成一股下岗潮,失望情绪蔓延至各行各业,但也就在这种非常绝望的状态下,A股从底部走出,开启了一段持续到2001年的牛市,当然,在进入这段牛市的早期阶段同样伴随了暴涨暴跌,但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宏观经济怎么样,与股市其实没有决定性的直接关联。

经济学圈子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萧条的原因是繁荣,繁荣的起始点是萧条,同样的逻辑放在资本市场,就是牛市最高点是熊市的开始,熊市的最底部是牛市的开始,2022年4月和10月经历过的2800多点出现历史性底部,则是阶段性熊市结束,牛市开启的信号。

不用关心具体的指数多少,资本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宁愿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确的错误。

2001年美国西海岸互联网经济泡沫破灭,国内也受到影响,来到2000多点的上证指数开始进入漫长的下跌。

直到2005年6月份的998点,才出现历史性底部,接着开始进入牛市阶段,两年的时间涨到2007年10月份的最高点6124点。

接着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提前影响中国资本市场,资金在2007年最后两个月开始撤退,2008年猛烈的资本暴击,让上证指数回到1000多点。

这一轮经济危机导致东莞、宁波、厦门等地的外贸企业批量倒闭,曾经是“印钞机”的外贸行业岌岌可危,90年代引以为豪的外企也逐渐失去光环,一个时代结束了。

接着央行发行四万亿,虽然这一政策在随后的十年里被大量经济学家诟病,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似乎可以做出的决策并不多。

这些钱大部分进入到国企和基建,这也促成了随后10多年,1、2线城市地铁更加密集,跨海大桥、山地公路、高铁几何式增长。

在这一次拯救经济的行动中,最需要钱的私企并没有得到太多援助,无锡尚德在经济危机中从最大的光伏公司顷刻间倒闭,但在后来,也出现新的巨头,常州的天合光能,西安的隆基绿能。

移动互联网在2010年开始出现产业规模,彼的岸苹果公司IPhone4的发布,这一现象级的产品,也带动了国内相关厂商的崛起,革新传统供应链的小米,从b端市场切入c端市场的华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电商领域则涌现出京东、阿里巴巴给这个时代留下最后的繁花似锦,等到萧条临近,转瞬间,就像一场空梦,直到2022年,所有人,才从这场梦里面醒过来,用更加谨慎的心态审视过去的这些年。

在这场资本浪潮中,涌现出千奇百怪的企业,在各个赛道发烧,真正存活下来的是极少数,早期学习推特大获成功的饭否,因政策红线被触碰,不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一夜之间消失在互联网产业链中。

微博接过推特式的产品体验,这再一次说明了,最高级别的对手大家的实力大同小异,就看谁先犯错,互联网企业在小步试错中带来了破坏式创新,但出现原则性错误,则会带来系统性风险,企业最重要的首先是活下去。

上个世纪美国新闻监管部门的传播学大师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在《舆论》中提到,掌握一个国家的公共舆论,就能掌握一个国家。

微博等社交媒体企业所拥有的影响并掌控社会公共舆论的能力,他们自身没有意识到,等到触碰红线,所有的社交媒体企业才如梦初醒,这项能力究竟有多么强势,在此后的资本市场、学校、医院等体系中均受到来自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影响力,埃隆·马斯克可以在比特币牛市中通过推特唱多狗狗币,将狗狗币的价格就会被拉高到天价,这可以证明社交媒体产业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力。

大忽悠“乐视”,在2015年以前叫嚣着为梦想窒息,凭借生产电视机吸引资本,玩资本游戏,结果伴随股价飙升迎来了史诗级的暴跌,梦想也被戳破,成为资本市场的笑谈,主事人离开了国内,蜷缩在美国,随时准备再次发声。

乐视并未倒闭,这家公司长期存在,到今天也有财务、行政等工作人员每天上下班打卡,每个月到时领工资,基本上用行动点名了2018年之后几年的时代特征“躺平”和“摆烂”。

可能,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乐视的财务更加幸福的事情了,喝着刚刚煮的茶,开着屏幕淡然的看股价涨涨跌跌,看看各家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每个月都会看到新闻上鼓吹贾跃亭即将回国的消息,莫名的有一种喜剧版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如果说2007年的牛市的引爆点来自于资本市场的“股改”,那么2014年的牛市则来自于“贷款融资”短时间急剧升高,市场上莫名其妙多出海量的资金,推高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上市公司股票每天开盘就千股涨停。

同样是市场周期,2013年,A股上证指数跌到1800多点,是历史性底部,接着开启了向上的牛市,来到2015年的最高点5000点左右。

此时,美国已经出现经济秩序混乱的局面,美联储渴望将美元回流美国,于是发布一系列货币政策推动全球资金流向美国,拯救美利坚,让美国再次伟大。

中国在此时A股的上证指数达到了虚高的数字,出现泡沫,国内的相关金融专业人员和华尔街的外部金融机构里应外合,在2015年的夏天一同空袭了A股,制造了一次连续数月每天开盘千股跌停的史诗级熊市行情,成千上万的人在此时熊市中倾家荡产,数以万亿人民币计量的国内资本流失于海外,为美利坚的建设添砖加瓦。

这次做空中国的行动,让国内第一次意识到资本不可自由流动,作为非超级大国的资本市场,根本不具备资本自由流动的因素,一旦选择了自由流动,就会造成资本市场的反复崩溃。

通常来讲,熊市会蔓延4年~10年不等,2018年经济触顶后,中国就进入事实上的大萧条时代。

由于这一次萧条,是外部市场50~100年出现一次的萧条阶段,它的负面影响会比过去大多数时间更大。

2020年疫情发生,央行不得已依据实际情况宽松货币环境,引发了一轮较小规模的牛市,2020年A股上证指数从2600点左右涨到2021年的3700点,由于经济环境本身不太好,且大部分企业均在艰难求生的阶段,这轮牛市的高点在货币紧缩后,很快就陷入熊市阶段。

毕竟美联储大规模发行美元,导致全世界大水漫灌,可能会对中国造成通货膨胀的影响,因此央行在2021年进行了一轮货币紧缩阶段,但是在2022年伴随经济逐步进入复苏期,货币政策开始允许向宽松转向,以此刺激实体经济。

如果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美股持续性暴跌,中国的央行突然宽松货币,踩油门,那就有可能导致全世界的美元以人民币计价资产进入中国,购买中国的房地产、股票、债券等资产。

据中指研究院报告,截止到2022年9月,贝莱德、大和房屋、易商红木、铁狮门、凯德、博枫等外资逐步买进1、2线城市的房地产资产,比如写字楼、商业地产、长租公寓、工业与物流地产等项目,同时积极买入中国房企的债券和股票。

“聪明资金”已经在做抄底行动,一方面国内的普通人对未来预期感到绝望,就像他们在2013年、2005年、1997年、1991年一样绝望,看不到任何未来,前景晦暗,中国没有未来在以上时间节点成为每个人的共识。

另一方面,华尔街、伦敦、巴黎、东京的大型金融公司疯狂看好中国,一部分资产不得不转入中国,和国内的部分精英形成鲜明的对比。

国内的部分精英看不清形势变化,也不清楚外资的行为原因,实际上是这些外资太明白资本游戏和商业世界的游戏规则了。

没有永远的帝国。

每一次,人们总是说这次不一样,但每一次实际上一模一样,相似的事情在过去频繁发生。

我们总觉得普通人看不清未来,实际上各个时代的部分精英也看不到时代的变化。

每个人都害怕革新。

一旦有新的变化,马上有人跑过来会说,要中和一下,不能太激进,但历史的车轮什么时候反向开过?个人在时代的变化中如螳螂挡车,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一个资本市场开启新一轮牛市需要同时具备以下特点:

1、稳定且可持续性的政治经济环境;

2、突然进行改革的资本市场;

3、新的技术性创新带来未来预期;

4、新的产业出现成为新经济引擎;

5、货币政策从逐步宽松到直接踩油门;

6、经济处于复苏阶段或繁荣中后期;

7、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的钱

现在以上7点已经全部出现,第一点不用说,10月份结束,北京非常的稳定。

第2点,进行社会主义资本市场改革,11月股市增加市商制度改革,券商负责在没人交易的时候大量买入股票,其次是养老保险基金买入股票,另外在明年3月份深圳开始试点收取房地产税。

第3点,新能源汽车、光伏、风能均出现新的技术,电池焦虑逐渐减少,电机控制技术提升,自动驾驶技术在持续研发中,采用光伏的现实环境越来越多。

第4点,房地产、互联网、中小制造工厂作为上一轮经济周期的引擎被边缘化,新能源汽车、光伏、风能、电池、锂矿、创新药、医疗器械、工业机器人、区块链厂商逐渐拿到接力棒成为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引擎。

第5点,央行今年在逐渐宽信用,适当放水,刺激经济的呼声越来越高。

第6点,新能源和生物医药两大产业链收入持续提升,上中下游核心厂商的净利润急剧飙升,江浙沪的商业环境逐渐走出萧条,展现出复苏的苗条,也有可能在今年11月,江苏和浙江两省已经率先站在了复苏的起点,接下来将带领全国走向全面复苏。

第7点,今年国内的居民储蓄率来到了2002年以来的最高点,也就是说大量的资金现在在居民的房地产、银行卡上,由于过去几年的萧条预期,没有更多的钱浪费在投资和消费上。

此时,还有第8点,中国、新加坡正在逐步成为全世界的资本安全港湾,在欧洲经济即将发生危机的档口,一部分企业迁入中国和美国。在未来,如果欧洲、北美、南美、非洲、大洋洲的金融情况越来越糟糕,可预期的出现国际性资本为了安全的考虑海量流入中国和新加坡。

从债务周期等角度累积到一起观察,2022年最后两个月的A股已经来到了史诗级的历史最低点,且过去每一次牛市都会出现至少2次历史性底部,例如2005年6月出现998点,在涨上去后又暴跌,在12月份出现1000点的历史性底部,然后,在12月份开启了连续两年的暴涨,虽然连续性暴涨在12月开启,但是这一次的起源仍然是6月份的节点,当然,在2005年6月份,全中国的媒体都在渲染绝望和恐惧,而且美联储还在肆无忌惮的加息。

如果接下来没有其他黑天鹅事件发生,比如核战争、美国内战、外星文明首次访问地球等事件,那么2023~2024年大概率会出现上证15000点左右的超级牛市。

服务热线

021-68580928

风险雷达微信二维码

风险雷达公众号

姓名*
手机*
公司*
职务
邮箱